昆蟲,身體和腳皆細長。蚊子是多細胞生物。巨細隨種類不同,不過大部分小于15mm。體重約為2-2.5mg,一條后腿僅重約0.25mg。蚊子有22顆牙齒。只要一對翅膀,另一對退化為平衡桿。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.5到2.5公里,一般蚊子飛行時每秒翅膀轟動594次左右;這樣的振動,使咱們在蚊子飛行時會聽到“嗡嗡”的聲響。口器為刺吸式,像一根極細的注射器針頭。大部分種類雌蚊的口器都合適刺吸血液。蚊體表掩蓋形狀及色彩不同的鱗片,使蚊體呈不同的色彩。這是辨別蚊類的重要依據之一的。翅脈上也有鱗片,翅后緣有緣鱗。多為夜行性動物。 頭部
似半球形,有復眼和觸角各1 對,喙1 支。觸角(Antenna)有15 節:第一節稱柄節(Scape),第二節稱梗節(Torus),第三節今后各節均細長稱鞭節(Flagellum)。各鞭節輪生一圈毛,雌蚊的輪毛短而稀,雄蚊的輪毛長而密。在雌蚊觸角上,除輪毛外,還有另一類是短毛,散布在每一鞭節上,這些短毛對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發生反響,對二氧化碳、乳酸等化合物和濕度尤其敏感,起尋找吸血對象效果的是短毛,而不是復眼。
胸部
分前胸、中胸和后胸,每胸節有足1 對,中胸有翅1 對,后胸有1 對平衡棒,中胸、后胸各有氣門 1 對。中胸特別發達,其背板簡直占據全胸背,由前然后依次為盾片、小盾片及后背片。庫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葉狀,緣毛在凸葉上,按蚊的小盾片后緣呈弧形,緣毛散布均勻。蚊翅窄長,膜質。翅脈簡略,縱脈(V)2 .4 .5 各分兩支,其余縱脈均不分支。翅脈上掩蓋鱗片,翅的后緣有較長的鱗片,稱翅繸。翅鱗可構成麻點、斑駁或條紋,在按蚊的分類方面是一重要依據。蚊足細長,分別稱前足、中足和后足。足上常有鱗片構成的是非斑駁和環紋,為蚊種分類特征之一。
腹部
分11 節,第一節不易查見;2~8 節明顯可見,有的蚊種在其背面具有由淡色鱗片組成的淡色橫帶、縱條或斑;最末3 節變為外生殖器。雌蚊腹部結尾有尾須一對,雄蚊則為鉗狀的抱器,構造復雜,是辨別蚊種的重要依據。
消化系統
包含口腔、咽、食管、胃、腸及肛門。胃是消化道的首要部分,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在胃內進行。在前胸內有1 對唾腺,每一唾腺分3 葉,每葉有一小唾腺管,最終匯組成總唾腺管,通入舌內。唾腺管能排泄和儲存唾液。唾液中含有多種酶,例如能阻撓被叮刺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(Anticoagulin ),損壞吸入的紅細胞的溶血素(Haemolysin )和使損壞的紅細胞凝聚的凝聚素(Agglutinin )。
蚊喙為刺吸式口器, 是傳達病原體的重要構造。由上內唇(上唇咽)、舌各1 個,上、下顎各1 對,一起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,包藏在鞘狀下唇之內。上內唇細長,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,舌位于上內唇之下,和上顎一起把敞開的底面封閉起來,組成食管,以汲取血液。舌的中心有一條唾液管。上顎結尾較寬如刀狀,其內側具細鋸齒,是蚊吸血時首先用以切割皮膚的東西。下顎結尾較窄呈細刀狀,其結尾具有粗鋸齒,是跟著皮膚切開今后,起鋸刺皮膚的功用。下唇的表面被覆鱗片,多呈暗色,其結尾裂為二片,稱唇瓣(Labellae)。當雌蚊吸血時,針狀結構刺入皮膚,而唇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,下唇則向后曲折而留在皮外,具有保護與支撐刺吸器的效果。但雄蚊的上、下顎已退化或簡直消失,不能刺入皮膚,因此不適于吸血。在喙的兩旁有觸須(下顎須)1 對,為下顎的附肢。按蚊的雌、雄蚊觸須與喙等長,但雄蚊觸須的末兩節膨大而向外曲折;庫蚊、伊蚊的雌蚊觸須比喙短,雄蚊的觸須則較緣長或等長(少數蚊種破例)。觸須是刺吸時的感覺器官。
生殖系統
雄蚊有睪丸1 對,自每一睪丸宣布的輸精管在遠端膨大為儲精囊,兩者會組成射精管。射精管遠端為陰莖,陰莖兩邊有抱器。雌蚊有卵巢1 對,輸卵管在匯成總輸卵管前的膨大部稱壺腹,總輸卵管與陰道相連。在陰道的結尾有受精囊(按蚊1 個,庫蚊和伊蚊3 個)和1 對副腺的開口,陰道則開口于第八、九腹節交界處的腹面。每個卵巢由幾十個至二百多個卵巢小管組成。每個卵巢小管包含3 個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(F0llice ),頂端的為增殖卵泡囊,中間為幼小卵泡囊,靠近輸卵管的為成卵卵泡囊。當成卵卵泡囊中的卵老練排出后,幼小卵泡囊又發育為成卵卵泡囊,卵泡囊依次逐一發育老練。每排出一次卵,順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個膨大部。此外,呼吸系統中的微氣管在卵巢上的散布成卷成細密的絲狀,卵巢在妊娠后膨大,微氣管也因此伸直,故可辨別雌蚊是否經產。 |